黄山市胡晓雯:七旬老人三十三载如一日,用心用情守护“国宝”
胡晓雯,女,1954年9月生,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村民。从而立之年走到古稀之年,胡晓雯从父亲手中接过文物保护接力棒,守护好西递村最大的祠堂敬爱堂。讲解、巡查、防火、管理,日复一日的守护、巡视,为八方游客留住了西递宏村的历史文化余荫珍宝,以暖心服务赢得游客交口称赞。曾获评“黄山好人”。
两代传承,风雨无阻的文物保护员
从在外工作到回乡守护,胡晓雯对于西递村古建筑的热爱与坚守源自于她的父亲胡星明。胡星明受村民们所托,曾为西递村古建筑东奔西走,引领了当地古民居日常保护、活化利用的进程。晚年,他还戴上老花镜,撰写了大量关于西递历史人文、风俗民情的文章。时至今日,胡星明编写的诸多文字资料至今仍是青年导游熟悉宣传西递的经典范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胡晓雯也将父亲对村民们的承诺牢牢记在心中,把守护西递村古建筑作为了自己的责任。1991年,她为了继续践行父亲对村民的诺言,兑现自己对父亲的承诺,毅然辞去外地工作,回到了家乡,从父亲手里接过文物保护的接力棒,成为了西递村敬爱堂的文物保护员。
2001年6月25日,西递村古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便包括敬爱堂。作为敬爱堂的文物保护员,胡晓雯每天七点准时打开敬爱堂的大门,开始新一天的巡查、防火、管理。33年如一日,胡晓雯照护着敬爱堂的每一个角落,每天对房梁、木柱等各个部分进行全方位的细致检查,从不间断。“蝙蝠经常会在房梁上排泄,如果不将排泄物及时清除,其中的尿酸和其他化学物质就会导致木头表面变色、腐蚀或损坏。”胡晓雯说。除了蝙蝠,每年4—6月份是白蚁群体的繁殖季节,每到这些月份她会格外提高警惕,一旦有白蚁隐患就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在胡晓雯的坚守下,敬爱堂的文物保存完好,未发生损失损害。
对于敬爱堂,胡晓雯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哪一块木头松动了、哪个角落长霉菌了,她都了如指掌。如今已是72岁的胡晓雯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精神矍铄、步履矫健。她说:“看着这里的一砖一木,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不看一看,不习惯。”
尽心守护,西递故事的文化传播者
这些年,除了做好敬爱堂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胡晓雯还一直致力于宣传介绍西递传统文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遍又一遍地向游客介绍西递的历史文化渊源,阐释西递胡氏“孝”道文化的核心内涵。除去文物建筑的内涵讲解、故事传递,胡晓雯还探索着通过传唱古黟调等方式,将西递的故事唱给南来北往的游客听。
胡晓雯的父亲是古黟调的“忠实传承者”,由他作词作曲的《桃花源里唱古黟》至今还被收录在《西递村志》一书中。在胡晓雯小时候,她的父亲就开始教她唱古黟调,希望她能够将古黟调传承下去。在成为敬爱堂文物保护员后,胡晓雯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将西递的故事和古黟调相结合,以游客们感兴趣的形式传播出去。考虑到很多游客们听不懂黟县方言,每次讲解时她就先用普通话加上古黟调,将古徽州文化、西递旅游发展的故事唱给他们听,有的游客很感兴趣,她就再用黟县方言给他们再唱一遍。这种形式受到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胡阿姨对待游客总是很热情,只要游客愿意听,就算已经到下班点了,她都会为最后一拨游客耐心做完讲解再离开。”说起胡晓雯,大家都是连连竖起大拇指。“西递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作为胡氏后人,当好文化传播者,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西递,感受徽州历史文化的魅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胡晓雯说。
三秩相伴,服务游客的暖心原住民
在敬爱堂坚守的日子里,胡晓雯尽心守护文保、传播西递文化的同时,也见证了西递村旅游事业的蒸蒸日上,更为暖心服务游客的旅游口碑贡献了一份力量。
每天,胡晓雯除了巡查敬爱堂的日常状况,也会及时劝导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为游览和观光维护一个良好的环境。更多的是,为来往游客解决实际问题。有一次,一个大学生在敬爱堂游玩时不慎崴脚受伤,没办法行走。胡晓雯立即回家取药品,为其进行按摩,做好简单处理。当游客走的时候,她还将药品赠送,叮嘱一定要及时诊疗。
有时候,还会跟一些游客也会发生“不打不相识”的故事。有一次,几位男游客抽着烟就进了祠堂。胡晓雯上前劝阻,他们虽然立即灭掉了手中的烟,但也是有点不开心地离开了。过了一会,这几位游客因为迷路又绕了回来。胡晓雯看到后,立刻向前为他们介绍村里的大致方位,又跟他们解释了一下古民居防火的必要性。讲到兴起,胡晓雯还和这几位游客一起聊起了西递申遗成功的故事。临走前,这几位游客就之前抽烟的事情向胡晓雯道了歉。
“从护一宅到护历史文脉,我觉得很有价值感。只要身体允许,我将一直干下去。”胡晓雯坚定地说道。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