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区:满城萦文明新风 遍地绽文明之花
今年以来,大观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决策部署,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定位,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文明实践在大观“践”入佳境。
思想理论学在日常
“社区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我们有时间也会去听一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社区邀请安徽好人濮建明开展的宣讲活动,充满了正能量,让人非常感动。”11月13日,宜园小区居民胡存发说道。
原来,今年上半年,宜园社区党委邀请市百姓宣讲团成员、安徽好人濮建明开展宣讲活动,辖区30名居民参与活动。濮建明同志于1992年7月参与无偿献血,至今累计献血3万2千多毫升,品行端正,热爱公益事业,先后荣获“安庆文明市民”“安庆好人”“安徽好人”国家“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国家“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安庆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在宣讲中,濮建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无偿献血的意义、流程等,对于献血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误解进行了详细解释。
“献血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为,能够帮助到需要血液救治的患者,挽救生命,传递爱心。这次能够在宜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这种小院宣讲的方式宣传无偿献血,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适龄健康群众参与无偿献血、传递社会正能量。”濮建明说。
“我非常认可濮建明说的‘献血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为,能够帮助到需要血液救治的患者,挽救生命,传递爱心’,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热心的人,友爱邻里,热心公益,他用涓涓热血传递爱心与希望,助力生命续航,以实际行动助力无偿献血活动,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回忆当天的宣讲内容,胡存发仍然十分感慨。
像这样人数不多、形式灵活、贴近生活的微型学习会,已经成为大观区在文明实践探索中开展理论学习的重要方式,和传统的“单向宣讲”相比,这样互动式的学习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近年来,大观区坚持从群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先后推出“薪火承”“蔡师傅”“‘声’入人心”等宣传宣讲品牌,吸纳更多群众“身边人”进入宣讲队伍,如20余年坚持无偿献血王莘、长江边勇救落水者的黄庆祝和韩天庆、悉心照顾江豚的“豚爸”张礼元等,都是宣传宣讲的“常驻嘉宾”,从城区到农村、从广场到会议室,他们将新理论新思想融入工作生活,再用生动的案例、朴素的语言传递给身边人,润物无声般引导大家将思想理论学在日常。
实践活动开在经常
今年暑假,家在近圣社区的孩子家长惊奇地发现,这个暑假可以把娃“寄存”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了!原来这是大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益’课堂乐享暑假”活动,该活动采取“社区+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策划作业辅导、艺术、科普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理论宣讲等丰富多彩且适合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特色主题课程,邀请安庆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社区授课,帮助孩子们利用好假期时间,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这个活动只是大观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的活动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在传统节假日、在重要时间节点,都会常态化开展传统习俗传承、非遗工艺品制作、文艺汇演、爱心义诊义剪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11月6日,立冬前一日,大观区玉琳路街道滨江苑社区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迎立冬包饺子 情暖进社区”活动。社区志愿者和居民早早就开始忙碌了,剁馅、和面、擀皮、包饺子,大家分工协作,笑语不断。大家用自己拿手的方式包着各式各样的饺子,不一会儿,一个个皮薄馅多的饺子摆满了桌子,看着面前的饺子,大家的脸上写满了快乐和幸福。在煮饺子过程中,大家坐在一起唠家长里短、叙邻里情谊,有说有笑,升腾的“烟火气”中氤氲欢乐祥和的气息。
此外,大观区文明办还联合团委、妇联、教体、民政、司法等职能部门,利用好自身的业务特长和专业优势,不定期开展传承好家风、婚恋观培训、困难慰问、法律宣传等针对性较强的志愿服务活动,满足更多群众的需求。据统计,今年以来,大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经开展各类实践活动200余场次,近万名群众直接参与到活动当中,让辖区居民感受到“身边时时有活动”。
“今年我们选取了近圣、大湖、马山等8个社区作为暑期‘益课堂’的试点,是一次有益尝试,获得了很多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明年暑假,我们希望暑期‘益课堂’能惠及辖区更广泛的群众。我们坚持认为‘需求在哪里,我们就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到哪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的承诺。”谈到开展实践活动时,大观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双根如是说。
文明乡风养在平常
“有了新风堂,现在家里‘办大事’方便多了,也省了不少钱!”今年10月3日,海口镇保婴民族村的陈大叔家儿子娶亲,在新风堂内办了4桌伙食,他对村里今年开办的“新风堂”赞不绝口。据了解,今年的国庆中秋“小长假”期间,大观区新风堂内的炊烟几乎就没断过。从杂草丛生的闲置校舍到目前宾客盈门的新风堂,保婴民族村做了什么?该村党支部书记谢新根向记者介绍道:“我们主要是通过场地免费使用、控制‘办事’规格、不提倡往来礼金的方式进一步压低宴席成本,切实减轻群众经济压力。一开始来办宴席的并不多,后来老百姓发现确确实实能得到实惠,一传十、十传百的,慢慢地也就‘火’起来了。”谢新根还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在新风堂内办大事”已经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首要选择,新风堂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承办宴席超过60桌,每桌费用均控制在400元以内(春节期间稍高一点),节约当地群众“办大事”成本超过3万元。
乡村天地广,乡情最动人。这里的人、这里的事,稍微“加工”一下,就是最生动的艺术作品。当地群众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结合身边的移风易俗感人事迹,创编了黄梅戏小品《面子、里子、娃子》、快板书《移风易俗大家说》等脍炙人口的节目,在宴席淡季、在农闲时节,他们把这些作品搬到新风堂内、演在田间地头,让“不收彩礼”“新办简办”成为新风尚,让文明乡风在欢声笑语中浸润到千家万户。(记者 付玉 通讯员 张瑞)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