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安徽省文明办

主办

含山县:绿水青山“颜值”高 “金山银山”成色足

马鞍山日报 2020-08-19 09:11

  8月15日,星期六。郁郁葱葱的太湖山下,一拨又一拨游客在绿色山水间避暑赏景、品尝美食、体验民宿……一边照顾农家乐的生意,一边打理青舍民宿,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汤和谐院农家乐的负责人任荣,和往常一样忙碌。“自疫情之后复工以来,生意不但恢复了,还比去年更好,现在民宿基本都提前预定,不光有散客,还有团队。”

  “城里人,很稀罕我们这里的自然山水。”任荣很感慨,从过去卖点农产品到现在的“卖风景”,没想到守了一辈子的山山水水,还能帮助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含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把生态美转化为发展美,让广袤乡村迎来了振兴新气象。

  “绿色生态是含山最鲜亮的底色、最宝贵的财富。”含山县委书记夏迎锋表示,“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用‘绿色’渲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全过程,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含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用心呵护“生态美”

  古朴的石拱桥、参天的银杏树、斑驳的石头墙……走进群山环抱中的仙踪镇六衖村,顿觉清凉扑面,恍如踏入“世外桃源”。

  “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长期以来,“石头部落”“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们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日子。

  建设露营地、修建停车场、打通旅游线……近年来,六衖村全力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起步,今年有望达到20万元,并成功摘回“全省AA级旅游村”牌匾。

  “过去往外跑打工,如今家门口挣钱。这好生态就是我们的‘金饭碗’。”马蹄泉景点边,村民徐晓平和王彩花夫妻俩利用自家的四间房子开起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乡村“绿游游”,致富“乐悠悠”。

  含山立足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注重将全域旅游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实施以“万亩花果园、千户农家乐、百家民宿房”为主要内容的“绿游游”乡村旅游扶贫产业。

  全民参与,全季呈现,全域旅游,全景含山——青山间、绿水边,一处处村庄游人如织。满目皆景,景后有产,让美丽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守住“绿”,方能换来“金”。

  青山如黛,碧水迢迢,信步含山,仿佛置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之中。这既源于自然的慷慨馈赠,更离不开后天的精心守护。

  绿色发展的接力赛,含山“一棒接着一棒”,生态文明渐渐渗入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融入含山人的骨子里。”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含山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0.67%,上升到如今的36.1%;2016年以来,全县共引进生态环保类项目40余个,并将36个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一升一降”两组数据,尤为引人关注。

  今年1-7月,含山PM2.5累计均值同比下降16.4%,PM10累计均值同比下降22.4%。

  去年,含山全年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0.6%、22.5%,入选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片城市“绿肺”、天然“氧吧”,在青山绿水间惬意“森呼吸”。

  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全力培育“业态美”

  前有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鹅汤美食村,后有集观赏、采摘、垂钓于一体的太湖山生态园;既可在真人CS基地项目里动若脱兔,又可在太湖禅意手工植染工作坊里静心体验;还能观光渡江战役野战医院旧址,看看美丽乡村如画风景……

  “一荤一素、一动一静、一红一绿”的特色乡村旅游,让铜闸镇太湖村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落,一跃成为人人向往的“网红村”。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近年来,含山县着力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多渠道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不断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为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让脱贫奔小康底气更足、乡村振兴基石更牢。

  稻在田中长,虾在稻下游。走进仙踪镇五里村“金稻渔”特色产业基地,上千亩稻田纵横交错。

  “稻田里养出的小龙虾,颜色亮、个头大、品质好;田里产出的绿色水稻,市场上同样供不应求。”该基地的经营主体安徽仙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龚有芳说,今年,她将“金稻渔”特色产业规模从300亩一下扩大到1100亩。

  山水绿,产业绿,有绿才有可持续。

  茶叶、黄桃、稻虾养殖……在含山,一个个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持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源,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农人”“农创客”进村入乡,正把越来越多的“绿富美”的故事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兴旺靠品牌。

  该县率先全省建立“江淮之间、食宝含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含山大米、含山绿茶”等区域农产品品牌20余个,其中“含山大米”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种植认证面积达15万亩。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合格率100%,各类农产品畅销江浙沪和北京等地区。(记者 刘挺)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

首页 领导活动 部务公开 处室动态 市县传真 权威发布 纪检监察 图片聚焦 暖 新 闻 深度评论

要闻 文明实践 道德建设 文明创建 文明风尚 身边好人 未成年人 志愿服务 曝 光 台 专题专页

安徽文明网首页 » 市县传真 » 正文

含山县:绿水青山“颜值”高 “金山银山”成色足

2020-08-19 09:11  马鞍山日报

  8月15日,星期六。郁郁葱葱的太湖山下,一拨又一拨游客在绿色山水间避暑赏景、品尝美食、体验民宿……一边照顾农家乐的生意,一边打理青舍民宿,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汤和谐院农家乐的负责人任荣,和往常一样忙碌。“自疫情之后复工以来,生意不但恢复了,还比去年更好,现在民宿基本都提前预定,不光有散客,还有团队。”

  “城里人,很稀罕我们这里的自然山水。”任荣很感慨,从过去卖点农产品到现在的“卖风景”,没想到守了一辈子的山山水水,还能帮助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含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把生态美转化为发展美,让广袤乡村迎来了振兴新气象。

  “绿色生态是含山最鲜亮的底色、最宝贵的财富。”含山县委书记夏迎锋表示,“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用‘绿色’渲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全过程,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含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用心呵护“生态美”

  古朴的石拱桥、参天的银杏树、斑驳的石头墙……走进群山环抱中的仙踪镇六衖村,顿觉清凉扑面,恍如踏入“世外桃源”。

  “地面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长期以来,“石头部落”“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们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日子。

  建设露营地、修建停车场、打通旅游线……近年来,六衖村全力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起步,今年有望达到20万元,并成功摘回“全省AA级旅游村”牌匾。

  “过去往外跑打工,如今家门口挣钱。这好生态就是我们的‘金饭碗’。”马蹄泉景点边,村民徐晓平和王彩花夫妻俩利用自家的四间房子开起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乡村“绿游游”,致富“乐悠悠”。

  含山立足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注重将全域旅游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实施以“万亩花果园、千户农家乐、百家民宿房”为主要内容的“绿游游”乡村旅游扶贫产业。

  全民参与,全季呈现,全域旅游,全景含山——青山间、绿水边,一处处村庄游人如织。满目皆景,景后有产,让美丽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守住“绿”,方能换来“金”。

  青山如黛,碧水迢迢,信步含山,仿佛置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之中。这既源于自然的慷慨馈赠,更离不开后天的精心守护。

  绿色发展的接力赛,含山“一棒接着一棒”,生态文明渐渐渗入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融入含山人的骨子里。”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含山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0.67%,上升到如今的36.1%;2016年以来,全县共引进生态环保类项目40余个,并将36个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一升一降”两组数据,尤为引人关注。

  今年1-7月,含山PM2.5累计均值同比下降16.4%,PM10累计均值同比下降22.4%。

  去年,含山全年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0.6%、22.5%,入选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片城市“绿肺”、天然“氧吧”,在青山绿水间惬意“森呼吸”。

  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全力培育“业态美”

  前有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鹅汤美食村,后有集观赏、采摘、垂钓于一体的太湖山生态园;既可在真人CS基地项目里动若脱兔,又可在太湖禅意手工植染工作坊里静心体验;还能观光渡江战役野战医院旧址,看看美丽乡村如画风景……

  “一荤一素、一动一静、一红一绿”的特色乡村旅游,让铜闸镇太湖村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落,一跃成为人人向往的“网红村”。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近年来,含山县着力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多渠道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不断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为乡村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让脱贫奔小康底气更足、乡村振兴基石更牢。

  稻在田中长,虾在稻下游。走进仙踪镇五里村“金稻渔”特色产业基地,上千亩稻田纵横交错。

  “稻田里养出的小龙虾,颜色亮、个头大、品质好;田里产出的绿色水稻,市场上同样供不应求。”该基地的经营主体安徽仙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龚有芳说,今年,她将“金稻渔”特色产业规模从300亩一下扩大到1100亩。

  山水绿,产业绿,有绿才有可持续。

  茶叶、黄桃、稻虾养殖……在含山,一个个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持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致富资源,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农人”“农创客”进村入乡,正把越来越多的“绿富美”的故事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兴旺靠品牌。

  该县率先全省建立“江淮之间、食宝含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含山大米、含山绿茶”等区域农产品品牌20余个,其中“含山大米”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种植认证面积达15万亩。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合格率100%,各类农产品畅销江浙沪和北京等地区。(记者 刘挺)

责任编辑:黄克

专题

防汛.jpg

新时代好少年.jpg

未标题-1.jpg

更多>>处室动态

  • [思政处]2019年度我省思政工...
  • [外联处]开展支部学习活动
  • [印发处]启动全省农村少年儿...
  • [版权处]省版权局深入推进国...
  • [未成年人处]全国未成年人思...
  • [创建处]会商研究文明城市测...
  • [思政处]举办职工思政课进企...
  • [思政处]组织召开省直单位思...
  • [产业处]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
  • [发布处]党支部召开学习会议

更多>>市县传真

  • 滁州市:让厉行节约成为居民...
  • 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主持召开...
  • 六安市长叶露中暗访督察城市...
  • 铜陵市市长胡启生督导检查文...
  • 岳西县委书记周东明调研新时...
  • 灵璧县县长赵明督查城市管理...
  • 芜湖市:巩固文明创建成果 推...
  • 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推进生...
  • 阜阳市召开诚信缺失突出问题...
  • 合肥市为“文明”立法 为高质...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安徽省文明办 主办 安徽新媒体集团 承办 安徽文明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1-62609782  联系邮箱:ahwmw@qq.com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 新浪微博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