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完善垃圾分类治理长效机制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安徽文明网 推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也是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安徽省广德县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以点带面,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治理长效机制,为解决垃圾分类做出了诸多努力。
6月12日傍晚,走进广德县天玺小区,道路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楼栋前摆放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箱格外亮眼,在小区2号楼门前,小区物业办正在举行一场“垃圾分一分、小区美十分”的宣传活动,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有关知识。
天玺小区物业项目经理缪斐现场给居民们演示垃圾分类投放的过程,只见他拎着两包生活垃圾,来到智能垃圾桶前,拿出手机在厨余垃圾桶上进行扫码,垃圾桶瞬间通过智能感应打开舱门,他便将手中的厨余垃圾放入其中,然后又来到可回收垃圾桶前,通过扫码将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投入回收桶内。缪斐边演示边说:“分类投放后可自动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矿泉水、牙膏、保鲜袋、纸巾等生活物品。”
“之前对垃圾分类的概念比较模糊,今天参加活动,对垃圾分类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原来垃圾不仅可以变废为宝,投递之后也能兑换积分,换取生活用品。”天玺小区居民杨霞说道。
“目前,居民都很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参与率达90%以上,我们每天对可回收垃圾收取的次数已达到三到四次,将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及时补充积分兑换的物品,供广大居民领取使用。”缪斐如是说。
天玺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只是广德县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6月11日早上,广德县东亭乡颂祥村祥顺超市老板娘张金霞吃过早饭就开始分类自家的生活垃圾,瓜皮果核、菜叶等放在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塑料包装袋被放到了红色的固体废弃物垃圾桶内。每天上午7点左右,村里的保洁员都会上门收垃圾。
说起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张金霞回忆道,以前用垃圾池收集垃圾,她家马路边就有一个,一到夏天,垃圾量剧增,经常无法及时清运,臭气熏天。而2016年村里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她们家第一个响应,并动员自家亲戚也参与其中。
“平时村里会结合文明创建入户走访、运用‘乡村大喇叭 ’等方式常态化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现在村民们对垃圾分类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东亭乡美丽办主任黄宜辉如是说。
东亭乡下辖5村1社区,日均垃圾量达16吨,长期依靠外运处理生活垃圾,对乡村环境也造成了危害。2016年,东亭乡在全乡范围内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了“户分类、保洁公司转运处理”的分类方式,并积极推广“两桶+四个一”模式,即给每户农户配置厨余垃圾桶、固体废弃垃圾桶;每个村建设一个建筑垃圾填埋点,一个废旧电池回收处,设立一个分类垃圾投放点,建造一个垃圾分类宣传点。截止目前,全乡共添置分类垃圾桶9500个,先后投入200万元建设有机垃圾处理站及购买处理设备、清运车等配套设施,日处理有机垃圾量1吨,生产有机肥约200公斤。
“我们会不定期结合农村清洁工程、美丽乡村中心村等检查,对各村社区、保洁公司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督查考核,经过3年的推行,基本做到了厨余垃圾不出村、不出乡,实现无害化处理,基本实现了全乡所有中心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覆盖目标任务。”黄宜辉表示。
据广德县城管局副局长张洪武介绍,自今年4月该县在部分居民小区试点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就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落实了社区及联点共建单位职责,并通过志愿服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持续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度。
为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该县年投入3100余万元的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的市场化运作,有效治理了农村垃圾污染,改变了农村环境面貌。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县9个乡镇范围内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力争年底前,全县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做到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并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形成垃圾分类治理的长效机制,推动群众的习惯养成。”张洪武说道。(彭浩 陈欢 记者 顾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