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安徽大运河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安徽日报 2019-08-06 08:42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80公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效,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把大运河安徽段打造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责任和任务。

  大运河安徽段自河南省商丘市流入,经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进入江苏省宿迁市境内。目前,有水河段约47公里,无水河段(废弃河道)约133公里。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掘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桥遗址、木岸狭河、金代驿道等重要遗迹,是我国隋唐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址的首次发现,为了解和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济渠泗县段是隋唐大运河中现存不多的活态遗址之一,潺潺流动至今。淮北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就大运河安徽段遗产赋存来说,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埋藏于地下的多、流淌在地上的少;未被揭开的谜团多、已深入掌握的少;能说的故事多、可游的景观少;历史上发挥功能的多、现在仍起作用的少。就大运河文化带安徽段建设来说,表现为“四喜四忧”,即喜的是运河遗址遗迹价值高、意义大,忧的是保护、传承和利用压力不小;喜的是淮北、宿州两市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忧的是经济欠发达;喜的是运河文化遗产“拿得出、叫得响”,忧的是文化旅游尚未打响品牌;喜的是运河城市之间交流频繁,忧的是合作机制亟待加强。

  大运河作为皖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该地区核心文化品牌之一。为了更好地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等各项工作。

  第一,因地制宜,着力做好“保护”文章。要加大大运河安徽段科学考古发掘力度。尽快推动S303(泗永公路)省道改迁并开展柳孜运河遗址第三次科学考古发掘,对埇桥遗址、花石纲遗址、张氏园遗址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同时深入开展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等重要大运河遗产点的科技保护研究和环境考古研究。要加快通济渠(汴河)泗县段有水河段修复。对于泗城镇西段,通过河道岸线整治、水系连通工程、河道环境保护等措施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泗城镇东段,以遗产保护为关键,适度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重点实施河道疏浚清淤、水质保护以及岸线环境整治等工程,提升水环境及自然景观环境;新濉河河道重合段,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第二,分类施策,着力做好“传承”文章。要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借助多种平台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展示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汴河)泗县段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如“复活”柳孜运河遗址虹桥,新建柳孜运河遗址公园和柳孜运河遗址陈列馆,丰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泗县博物馆馆藏内容,推进临涣、泗城等大运河古村镇保护展示,规划建设濉溪老城石板街、埇桥西关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等。要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重点扶持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具有皖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力求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设立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或传习所,开发系列创意产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提升口子酒、符离集烧鸡等中华老字号品牌。要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科普读物,推动大运河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实施大运河安徽段研学游基地建设,寓情于景,寓景于学;在城市主要建筑、园林广场、景观道路的命名和建设中更多融入大运河文化元素。

  第三,合作发展,着力做好“利用”文章。要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规划纲要》实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评估。强化与中原经济区合作,促进大运河安徽段融入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轴线,打造中原文化高地的重要支撑区域,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对接徐州都市圈,实现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其他6座城市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要服务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化与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合作,加强商丘、枣庄、济宁、徐州、淮安、扬州等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区、遗产点联动保护开发,促进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推进“皖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活化皖北历史文化资源,以“汴河遗珍·水韵皖北”为引领,打破行政区划,协同错位发展,推动皖北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宣传地方形象、展示悠久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余敏辉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中国文明网

首页 领导活动 部务公开 处室动态 市县传真 权威发布 纪检监察 图片聚焦 内刊简报 深度评论

要闻 网群联播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家庭 文明校园 未成年人 志愿服务 专题策划

安徽文明网首页 » 理论武装 » 正文

安徽大运河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2019-08-06 08:42  安徽日报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80公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效,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把大运河安徽段打造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责任和任务。

  大运河安徽段自河南省商丘市流入,经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进入江苏省宿迁市境内。目前,有水河段约47公里,无水河段(废弃河道)约133公里。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掘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桥遗址、木岸狭河、金代驿道等重要遗迹,是我国隋唐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址的首次发现,为了解和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济渠泗县段是隋唐大运河中现存不多的活态遗址之一,潺潺流动至今。淮北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就大运河安徽段遗产赋存来说,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埋藏于地下的多、流淌在地上的少;未被揭开的谜团多、已深入掌握的少;能说的故事多、可游的景观少;历史上发挥功能的多、现在仍起作用的少。就大运河文化带安徽段建设来说,表现为“四喜四忧”,即喜的是运河遗址遗迹价值高、意义大,忧的是保护、传承和利用压力不小;喜的是淮北、宿州两市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忧的是经济欠发达;喜的是运河文化遗产“拿得出、叫得响”,忧的是文化旅游尚未打响品牌;喜的是运河城市之间交流频繁,忧的是合作机制亟待加强。

  大运河作为皖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该地区核心文化品牌之一。为了更好地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等各项工作。

  第一,因地制宜,着力做好“保护”文章。要加大大运河安徽段科学考古发掘力度。尽快推动S303(泗永公路)省道改迁并开展柳孜运河遗址第三次科学考古发掘,对埇桥遗址、花石纲遗址、张氏园遗址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同时深入开展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等重要大运河遗产点的科技保护研究和环境考古研究。要加快通济渠(汴河)泗县段有水河段修复。对于泗城镇西段,通过河道岸线整治、水系连通工程、河道环境保护等措施进行河道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泗城镇东段,以遗产保护为关键,适度恢复原有生态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重点实施河道疏浚清淤、水质保护以及岸线环境整治等工程,提升水环境及自然景观环境;新濉河河道重合段,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防洪排涝能力。

  第二,分类施策,着力做好“传承”文章。要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借助多种平台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展示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汴河)泗县段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如“复活”柳孜运河遗址虹桥,新建柳孜运河遗址公园和柳孜运河遗址陈列馆,丰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泗县博物馆馆藏内容,推进临涣、泗城等大运河古村镇保护展示,规划建设濉溪老城石板街、埇桥西关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等。要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重点扶持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具有皖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力求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设立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或传习所,开发系列创意产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提升口子酒、符离集烧鸡等中华老字号品牌。要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科普读物,推动大运河文化元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实施大运河安徽段研学游基地建设,寓情于景,寓景于学;在城市主要建筑、园林广场、景观道路的命名和建设中更多融入大运河文化元素。

  第三,合作发展,着力做好“利用”文章。要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负责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规划纲要》实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促评估。强化与中原经济区合作,促进大运河安徽段融入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轴线,打造中原文化高地的重要支撑区域,助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对接徐州都市圈,实现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其他6座城市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要服务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化与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合作,加强商丘、枣庄、济宁、徐州、淮安、扬州等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区、遗产点联动保护开发,促进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推进“皖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活化皖北历史文化资源,以“汴河遗珍·水韵皖北”为引领,打破行政区划,协同错位发展,推动皖北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宣传地方形象、展示悠久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余敏辉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唐娜

专题

未标题-1.jpg

礼让斑马线导图.jpg

22221.jpg

更多>>处室动态

  • [思政处]开展新经济组织思想...
  • [新闻处]“今日芜湖”客户端...
  • [发布处]第三届“美好安徽”...
  • [舆情处]双周舆情会商会召开
  • [发行处]《长三角区域印刷业...
  • [反非法反违禁处]党支部组织...
  • [理论处]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
  • [思政处]印发《关于组织开展...
  • [外联处]党支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 [产业处]党支部组织警示教育...

更多>>市县传真

  • 绩溪:数字城管“找茬”城市...
  • 东至县“四化”合力助攻文明...
  • 巢湖:人人争当志愿者 处处绽...
  • 马鞍山:一城“初心”书写文...
  • 六安:着力强化“好人好报 德...
  • 淮南:爱心慰问武警官兵 军民...
  • 太湖县:程志翔检查指导城区...
  • 凤台县文明创建工作调度会召开
  • 芜湖县:拨动好人音符"123456...
  • 牵头片区文明创建工作,助力...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安徽省文明办 主办 安徽新媒体集团 承办 安徽文明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1-62609782  联系邮箱:ahwmw@qq.com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 新浪微博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