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周信:从“追光人”到“发光者”,电力工匠照亮万家暖民心
周信,男,1970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国网铜陵供电公司电力工程师。7年抄表员、25年配电线路工、4年电力工程师,骑坏了2辆摩托车、7辆自行车,走烂了无数双鞋,把铜陵近5000公里配网线路、2335台变压器都印刻在脑子里,组织处理各类配电突发故障2.1万起。曾获评全国劳动模范、“铜陵好人”等荣誉,周信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获得省部级创新成果优秀奖2项。
“自找苦吃”的劳动模范
1986年初中毕业后,周信进入电力系统。起初,他是一名抄表员,这在当时是“肥差”,轻松还有面子。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给领导打了份报告,要去爬电线杆子,那可是件苦力活。
至今,周信还记得第一次爬杆时的情景。“当时心里很慌,杆顶距离地面大概12米,带着脚扣的腿会不自觉的发抖,排除了故障就急急忙忙往下挪。”为了克服心理障碍,周信用下班时间给自己“加餐”,邻居们常常能看到他跟家门口的一根电线杆较劲,一段时间下来身手就赶上了工作了几年的老师傅。
为了早日熟悉城区供电网络和设备分布情况,“溜达”成为周信在工作之余的新爱好。别人下了班都赶着回家吃饭,他下班后就骑上自行车满城区的转悠,小本子上记录下每条线路所供的街道,每条街道上又有哪些设备。慢慢地,他对单位所辖线路全部参数指标、安全状况、沿线环境及用户特点等情况了然于胸,配合上白天工作中的抢修实践,他对故障的判断日益精准,能够根据停电范围、周围环境、线路设备状况等,迅速判断事故性质和位置,为恢复送电赢得了宝贵时间。
36年走街串巷,周信骑坏了2辆摩托车、7辆自行车,走烂了无数双鞋,亲手绘制配电线路图1327张,把铜陵近5000公里配网线路、2335台变压器都印刻在脑子里。如今,只要有线路上的难题,大家都会习惯性地征求周信的意见,他也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铜陵配网“活地图”。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周信深深扎根基层,哪里有供电难题,他就奔赴到哪里。2016年5月,铜陵供电公司执行国家电网公司政策,对口援建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得知消息后,周信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奔赴雪域高原。
在浪卡子县,周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电网加强基础管理、完成农网升级改造。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正看到连年亏损的业绩、登记不全的资料,周信发现工作远比想象中的更难。“加强管理,完善线路图,分批次增设变压器。”周信再次拿出小本子,开始绘制电网线路图,只是这一次他脚下丈量的是世界屋脊。仅一年时间,他走遍了9个乡镇113个村,完成了3座35千伏变电站的设备位置分布图、电气系统接线图和656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条形图的绘制,架起了20台变压器,实现盈利20.94万元,被授予“优秀帮扶工作者”称号。
2018年3月,周信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里有各类高级技师,更有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周信自嘲说,自己是学历最低的人之一。但多年来,周信边工作边学习,拿到了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10次荣获专业竞赛大奖,始终是工作室的标杆。在周信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荣获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87项,获评省部级创新成果优秀奖2项、省电力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其他等级创新成果40余项。2021年,周信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
服务群众必须“身入心至”
守护光明与温暖,是电力工人的职责,但周信做到的却远远不止这些。2011年12月,铜陵首支以个人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周信为民服务队”成立,他们查线路、修开关、换灯泡……对电力志愿者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老人来说,可是解决了大难题。
在铜钢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时,周信发现由于基础设施老化,这里的14栋房子的楼道灯大多数都坏了,500多户居民长年摸黑上下楼,这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5天时间,来回12趟,自费购买材料,挨家挨户布线、安装,当楼道灯全部被点亮的那一刻,周信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一天是2018年农历腊月二十九,这是他送给小区居民的新年礼物。
在周信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累计上门开展义务检修、安全用电教育等活动500余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周信为民服务队”先后获评安徽省“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奖”、安徽省“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团中央“关爱行动”典型案例和国家电网公司“青春光明行”十周年特色项目成果,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安徽日报等媒体报道。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