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徐淙祥: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
春日里,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千亩连片麦苗长势喜人。小麦迎来拔节孕穗期,年逾七旬的徐淙祥常常到麦田查看苗情、墒情,开展科学田管。
其余时间,他则到村民口中的“大院”里忙活。从开创“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到设立“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再到如今正在建设农事服务中心;从与各大农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选育小麦新品系,到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再到计划为周边农户提供粮食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徐淙祥以实际行动践行“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的承诺。
“专家大院”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返乡后,发现当时当地小麦平均亩产不到200公斤,遇到不好的时节一些乡亲收的粮食都不够吃。深受触动的他,暗暗下决心“要用科技让乡亲们多打粮”。
徐淙祥毅然报考乡镇农技站,顺利成为一名农民技术员,一头扎进高产种植技术的研究中。
跟土地打交道时间长了,徐淙祥不满足当个仅靠经验种田的“老把式”,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依靠科学技术种田。2000年以后,徐淙祥将更多精力投入农技研发领域。
4月10日,徐淙祥(右)和农户在麦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工作期间,徐淙祥买回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潜心学习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开始参与一系列粮食高产攻关项目。经过不断实验,徐淙祥摸索出一套高产种植技术,运用到示范田小麦种植中,将亩产相继提高到300公斤、320公斤、360公斤,一度成了全县产量最高的示范点。
当时,不少村民上门讨教,按照徐淙祥的方法搞种植,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然而,很快徐淙祥有了新的烦恼:依靠个人的经验、技术很难应对越来越多的问题,带动农户实现粮食增产遇到了瓶颈。
为找到更多门路,他便带着小麦等作物的样本,往各大农业科研机构跑,请教专家。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徐淙祥牵头成立了“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县科技、农业等部门参与组建,省、市、县农业专家先后入驻,开展小麦种植技术攻关,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等。
在这里,专家定期开展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徐淙祥和专家们选育的“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种植技术广泛应用到黄淮地区;主持和参与选育的“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在皖西北地区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引进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
“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2010年,徐淙祥发起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4230亩,其中,入股、托管、代管土地3000亩,自己租赁种植1230亩。
为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进一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徐淙祥和“大院”里的专家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工作,并在“专家大院”申请设立了“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4月10日,太和县城关镇种植大户利用卷盘式灌溉机械灌溉小麦。
来自安徽省农科院、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的科技人员长期实地服务指导农户种田,承担小麦、大豆优良品种选育、大豆区域实验、引种试验、耕作制度优化、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
目前,驻站科技人员共有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4人,以硕士、博士生为主,分别来自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等。
“种粮农民要增收,关键要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徐淙祥说,这些年他和专家们全身心投入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参与国家、省、市农业科研试验,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0余项,出色地完成近百个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田的小麦平均亩产连续多年刷新全省小麦单产纪录。
如今,合作社良种选育基地,种有“鲁研955”“烟农1212”“华皖麦10号”“安农188”等上百个品种的小麦,长势正好。
农事服务中心
2022年午收时,徐淙祥种植的1230亩小麦,总产、单产、品质再创新高,他喜不自禁,提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丰收的喜悦。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他回信,“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2022年,徐淙祥牵头成立的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和改革,涉及土地近20万亩。
如今,当地像徐淙祥一样的种粮大户多了起来,靠种粮致富的人也多起来。徐淙祥又开始思索新的科技助农方向——建设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
徐淙祥介绍,目前基础设施部分正在建设,建成后,农事服务中心将拥有农机库房、粮食仓库、水泥晒场、烘干塔以及现代化控制室、实验室等设施。
“有了农事服务中心,不仅能将合作社的小麦种好,还能用科技赋能,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加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提升粮食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产增效。”徐淙祥说。(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史浩然/文 记者 王彪/摄)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