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文明行为扰了“清明”
清明小长假期间,合肥各大景区迎来客流高峰,市民游客踏青赏春的同时,部分不文明行为却为城市“风景线”蒙上阴影。
在淮河路步行街与逍遥津公园相连的下穿通道内,竹签、奶茶杯、果皮等垃圾散落在地。附近的环卫工人表示:“假期人流量大,虽然增设了垃圾桶,但仍有游客随手乱丢,尤其是夜间小吃摊周边更难清理。”
大通路小吃街附近,私家车违停占用人行道,导致周边小区居民通行受阻。市民何先生抱怨:“假期每天都有车辆堵路,回家要绕行十多分钟。”
大蜀山森林公园内,少数游客为拍照攀折樱花枝条,导致花丛局部“秃顶”。志愿者李女士表示:“劝阻时甚至有人反驳‘花还会再长’,令人痛心。”
尽管文旅部门提前发布文明旅游提示,仍有游客我行我素。在三河古镇,导游多次提醒勿触摸古建筑雕花,但仍有家长放任孩子攀爬门楼。景区工作人员坦言:“管理压力大,仅靠劝导难治本。”
安徽大学社会学教授孙新华指出:“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实时监控与处罚力度,形成震慑;二是通过‘文明积分’等激励机制引导自觉;三是将旅游文明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从小培养公德意识。”
文明是旅行的底色。清明假期暴露的问题,既需管理部门创新手段,也需每位游客反躬自省。(记者 李想)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